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及区域竞争形势,以及维护国防及经济安全需求,保持我军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是有效应对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而装备的综合保障能力正是装备战斗力快速生成与作战效能持续发挥的关键。
随着综合保障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装备的承制方和使用方迎来了综合保障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使用方需求角度,在信息化战争下,提高作战OODA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反应速度是作战致胜的关键。保障智能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 全过程实时信息支持:为指挥作战的快速准确决策提供后勤和装备保障的全过程实时信息、态势信息与预测趋势;
· 全系统保障服务:为装备保障的精确化提供覆盖保障全要素的军地一体化联合保障;
· 全社会军民融合能力支持:为军地资源的高效整合提供社会资源的持续、持久能力的可视与掌控;
· 全寿期持续提升:为作战指挥和装备保障的持续增效提供装备效能、装备质量与可靠性、维修力量等的持续提升。
从装备研制与发展角度,新型的研制及保障模式驱动着承制方保障设计与保障服务的智能化发展,主要体现在:
· 仿制设计向正向设计转型:以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为主要特征的正向设计模式,要求装备保障与主装备设计同步开展、协同推进;
· 军民融合保障模式深入发展:装备从“完好性保障”到“作战效能保障”的转变,多种保障模式融合,要求做好综合保障体系能力规划和建设;
· 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承制单位由装备研制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的内在动力要求其将综合保障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 技术创新应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驱动着综合保障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建设全系统全寿命保障
体系和军地一体化
保障体系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保障管理(TLCSM)理念,建立全系统全寿命保障体系和军地一体化保障体系。
在装备研制阶段,加强通用质量特性设计,实现装备的“好保障”,加强保障系统设计,实现装备的“保障好”,并通过质量问题向前端的有效闭环,逆向推动装备性能和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装备服役阶段,推进合同商保障和建制保障的有效融合,加强装备运营监控、视情维修、全资可视化等智能化技术手段建设,提升精确保障能力,加强多级维修体系的互联互通,提升网络化远程保障和协同保障能力。
通过以xBOM为中心的全寿期技术状态管控,实现设计与保障,正向与逆向的业务协同闭环与数据集成共享。
通用质量特性协同设计平台:通过通用质量特性设计与产品设计的计划、流程、任务一体化,将通用质量特性设计真正融入产品研发过程。通过基于标准的综合保障分析,实现保障方案和保障资源的科学规划,并持续积累的标准故障模式库。通过适时适用的验证评估,保证通用质量特性设计的有效性。
保障系统设计平台:在研制阶段同步开展保障系统设计,开发交互式电子手册(IETM)、电子培训,装备健康管理(PHM)系统等,随装交付保障数据和智能化保障系统。
智能保障服务平台:按需裁剪,灵活部署,可建立覆盖作战部队、装备和后勤保障机构、基地/军兵种、战区、工业部门等的全寿期一体化保障体系覆盖各类售后服务和维修保障业务,并为各级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快速响应、全资可视化和决策支持中心。